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——盛泽新城实验学校2025-2026学年第一学期
日期:2025-09-12 16:14:13  浏览量:0

一、指导思想

以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为指导,立足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聚焦数学核心素养(数感、量感、符号意识、运算能力、推理意识等)培养,结合学校教学工作总体目标,以“提升课堂效率、促进教师成长、优化学生学业”为核心,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,推动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
二、工作目标

1.教师发展:助力组内教师(尤其新教师、青年教师)提升备课、上课、评课及教研能力,每学期至少培养1-2名校级优秀课例教师,形成“互助共进”的教研氛围。

2.课堂优化:聚焦“高效课堂”建设,推广“情境教学”、“探究式学习”等适配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,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畏难情绪,提升课堂参与度。

3.学生成长:落实“因材施教”,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,确保年级数学学业合格率达95%以上,优秀率稳步提升,减少两极分化。

4.教研落地:完成1-2个校级微课题研究(如“低年级数学口算能力培养策略”、“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指导”),形成可推广的教学经验。

三、主要任务

1.深化集体备课:按年级组划分备课小组,以“单元整体备课”为核心,明确各单元教学目标、重难点、教学方法及作业设计,每单元至少开展1次集中备课,形成统一且具个性化的教案与课件资源库。

2.强化课堂研讨:开展“听评课 活动(每人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/研讨课,听课不少于15节),聚焦“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”、“如何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兴趣”等主题,课后及时评课、总结改进。

3.优化作业与评价:结合各年级学情,设计“基础+分层+实践”类数学作业(如低年级“数学绘本阅读”、“口算打卡”,中高年级“生活中的数学小调查”),减少机械重复作业;建立“过程性评价+终结性评价”体系,关注学生课堂表现、作业完成质量及数学思维发展。

4.推进教师培训与交流:组织组内教师参与新课标解读、优质课例观摩(校内/校外)、信息技术应用(如PPT进阶、数学教学软件使用)等培训;开展“老带新”帮扶活动,新教师每周至少听1节老教师示范课,老教师定期指导新教师备课、上课。

5.开展数学特色活动:结合学期节点,组织校级/年级数学特色活动(如“一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读闯关”、“二年级乘法口诀竞赛”、“中高年级数学手抄报比赛”),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,让数学贴近生活。

四、具体措施

1.分工明确:教研组组长统筹整体计划,各年级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备课、听评课安排,指定专人微课题研究、作业设计收集与整理等工作,确保责任到人。

2.制度保障:制定《教研组活动考勤制度》、《听评课评价标准》和《集体备课要求》,确保教研活动按时开展(每周固定1次教研时间,每次不少于45分钟),杜绝“走过场”;将教研参与度、成果(如公开课、论文、课题)纳入教师学期考核。

3.资源共享:建立教研组线上资源库(如QQ/企业微信群共享文件夹),分类上传教案、课件、作业设计、优质课例视频、新课标资料等,方便教师随时查阅、借鉴;鼓励教师分享个人教学经验(如每月1次“教学小妙招”分享会)。

4.问题导向:每次教研活动前收集教师教学困惑(如“如何帮助学困生理解应用题”、高年级如何培养数学推理能力”),以“问题解决”为核心设计教研主题,确保教研活动针对性强、实效高。

五、进度安排(参考学期时间,可按需调整)

image.png

六、保障机制

1.时间保障:学校每周预留固定教研时间,不随意占用;教师需提前协调课务,确保按时参与教研活动。

2.资源保障:学校提供教研活动所需经费(如培训、活动道具、资料打印),配备数学教学所需教具(如计数器、几何模型、多媒体设备)。

3.反馈改进:每半学期收集1次组内教师对教研计划的意见与建议,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后续工作,确保计划贴合教学需求、持续优化。